首页/ 党建工作 / 党建之窗
在实干担当促进发展中再建新功
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时间:2023-09-04 11:40:09

   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进一步走深走实,就是要落实“重实践”的重要要求,把握好“以学促干”的具体要求,在实干担当促进发展中推动党员干部积极担当作为,努力在以学促干上出实招求实效,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把党员干部在主题教育中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的生动实践,不断在开创天津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中再建新功。

  一实干成就未来
  担当方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开展学习关键要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始终把“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用”上,真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努力以行动彰显实干,以实干扛起担当。
  没有实干就没有发展,没有担当就没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实干担当”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反复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领导干部必须“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出业绩、出真业绩”等等。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就是要深刻认识实干担当的政治内涵,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实干”“担当”的期许和要求转化为实干担当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把实干担当铭记于心、融入血脉。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当前,世界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要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依然要靠实干担当来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紧密联系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以百姓心为心,大力弘扬实干精神,大兴务实之风,以“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的勇毅笃行和“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的主动作为将党中央的精神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干到实处,不负时代重任、人民重托。
  二以学促干强本领
  实干担当促发展
  思想决定行动,目标引领方向。这次主题教育,把“实干担当促进发展”作为目标要求之一,就是要着力解决担当作为和能力本领方面问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实干担当促进发展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实干担当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党员干部的应有品格,是人民公仆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把个人进步与党的事业联系起来,脚踏实地工作,讲真话、报实情,不夸夸其谈,不脱离实际,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扎扎实实干出实绩,实实在在让群众满意。”党员干部实干担当就要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树牢正确的权力观,要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谨慎用权,始终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看作一种天大的责任,始终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践行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搞贪大求洋、盲目蛮干、哗众取宠;坚持出实招求实效,不搞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数据造假;坚持打基础利长远,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劳民伤财。树立正确的事业观,要牢记职能职责本分,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做到知责明责尽责,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实干担当促进发展必须切实提高过硬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打铁必须自身硬,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风险挑战样样需要有过硬的能力本领。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认识、精准把握、妥善解决本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落细。不断提高服务群众本领,要深入群众“接地气”,走进基层“抓活鱼”,扎根人民群众彰本色,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增强工作本领、拓展工作视野、丰富工作经验,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增强防范化解风险本领,要从战略高度加强对重大风险的认识与研究,不断积累防范风险的经验和方法,不断提高化解危机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因时因地创新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善于斗争的实践本领。
  实干担当促进发展必须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关乎党擘画的宏伟蓝图能否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党员干部实干担当就要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恪尽职守、担当作为,迎难而上、敢于斗争,严肃整治拈轻怕重、躺平甩锅、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等消极现象,完善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要始终保持思想工作“在状态”,在机遇面前要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敢于争先;在困难面前要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敢于探索;在风险面前要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敢于化解。要始终保持实干精神,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要始终狠抓落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主动抓落实,聚合众力抓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聚焦实际问题抓落实,在抓落实上取得新实效。
  三锚定“十项行动”
  为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再建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于把这一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转化为实干担当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十项行动”是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的行动化、具体化、实践化举措。推动主题教育在津沽大地见行见效,就是要以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提升政治站位坚定干、振奋精神状态加力干、锤炼过硬作风扎实干、掌握科学方法高效干、凝聚强大合力同心干,积极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实践路径,深化实施“十项行动”,进一步把天津的各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一是找准工作切入点,把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方向决定走向,方向正确才能走准路子、达成目标。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立足于把天津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在中国式现代化“大场景”中找准定位,积极巩固优势、盘活资源,扬长补短、提质增效,为高质量发展定向把脉、出谋划策,推动天津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第一,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天津工作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不断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第二,要强化调查研究,让党员、干部从会议室、办公室走出来,投身实践、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听真话、察实情,在调查研究中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第三,要在具体实践中找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天津的生动实践中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发展规律,树牢强烈的高质量发展意识,推动“十项行动”深入实施全面见成效。
  二是抓住发展着力点,细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要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实景图”,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可预期、可考核的努力方向和工作路径,着重用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清单、事项作为支撑,切实做到行动化、具体化、实践化。第一,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立足“制造业立市”战略定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体系化布局,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第二,要聚焦高水平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推动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相互支撑、整体发展,加快打造“津城、滨城”双城互动发展格局。第三,要聚焦高效能治理的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强化党建引领,统筹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资源,统筹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各方力量,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第四,要聚焦高品质生活的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丰富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三是瞄准为民落脚点,彰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效。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推进天津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群众提供可知、可见、可感、可及的美好预期目标,着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第一,要持续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新招法,继续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民生改善创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出实招、见实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第二,要持续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新进展,聚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低、人口老龄化加快、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义务教育资源布局不够合理等短板,坚持项目化推进、台账式落实。第三,要持续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新作为,以深入实施“十项行动”为抓手,增强做好民生工作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继续精心组织实施好20项民心工程,把“十项行动”成果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
  (课题组成员:徐瑛王克明张立鼎郭贝贝执笔人:王克明张立鼎)